早晨起床,枕头被汗水浸湿了一片;
走在街上,感觉自己快被太阳烤熟;
回到家里,即使开了空调,也总觉得闷热。
这就是全年中最热、最潮湿的时段——三伏天。这段时间,不仅气温高,湿度亦居高不下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,浑身不自在。
01
三伏天,到底是哪几天?
传统历书规定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“从夏至日”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开始入伏了。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中带有“庚”字头的那一天。”
“伏”字,既象征了阴气在阳气鼎盛之时被迫隐匿于地下的景象,也蕴含了因天气极端炎热,人们宜静养避暑,减少活动的智慧。
2024年的三伏天是7月15日—8月23日,共40天。
初伏时间:7月15日到7月24日;
中伏时间:7月25日至8月13日;
末伏时间:8月14日到8月23日。
02
三伏天需注意,这四种病易高发!
三伏天的“伏”字,不仅寓意着阴气潜伏,还隐含了“伏邪”之意,即此时节是各种“伏天病”的高发期,诸如:
1.热射病
热射病是一种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中常见的疾病,它发生于人体的温度调节机制失效,无法有效散发体内积聚的过多热量,进而导致神经系统受损。这种病症非常严重,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。
症状:患者的核心温度会急剧升高,甚至超过40℃,同时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异常,如意识障碍、抽搐等,以及多器官功能受损。
建议:
避免在室外长时间停留,特别是在中午时分。
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,以及使用防晒和降温措施。
对于必须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,应强化防护措施,如佩戴防护服、定时休息于阴凉处、配备急救药品等。
2.心脑血管疾病
高温天气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血管扩张,心脏负担加重;同时,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,血液黏稠度增加,容易形成血栓。
症状:心悸、气短、胸闷、眩晕、四肢无力等,严重时可能出现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中风等。
建议:
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。
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,保持饮食清淡。
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但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。
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,按时服药。
3.皮炎湿疹等皮肤病
夏季湿气重,皮肤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。
症状:皮肤上出现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、水疱、糜烂、渗液、结痂、瘙痒等。
建议:
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勤洗澡、勤换衣。
避免使用过热或过冷的水洗澡,以免刺激皮肤。
穿着透气、宽松的衣物,避免长时间穿着紧身衣裤。
4.肠胃病
高温环境下食物容易腐败变质,加上容易出汗,人体感觉黏腻不爽,食欲下降,同时湿邪困阻脾胃,导致消化功能减弱。
症状:腹痛、腹泻、肠鸣音亢进、发热等。
建议:
饮食有节有洁,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不洁食物。
忌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,保持饮食清淡。
注意保暖,避免胃肠受凉。
03
这3个错误“养生”行为实则“养病”
1.盲目晒背
有些人认为三伏天晒背能提升阳气、改善体质,于是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。晒背虽然有一定的益处,如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,但过度晒背会导致皮肤晒伤、中暑等问题。
2.过度进补
有些人认为三伏天需要大补特补来增强体质,于是大量食用补品或药材。过度进补可能导致身体负担加重,出现消化不良、上火等问题。特别是对于一些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,过度进补可能适得其反。
3.喝冷饮解暑
虽然冷饮能带来短暂的凉爽感,但过量摄入会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,导致消化功能失调,甚至诱发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特别是对于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,大量摄入冷饮可能导致血管收缩,增加心脏负担。
总之,三伏天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,只有科学合理地养生才能真正达到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的目的。
编辑|梁姜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温馨提示:本文仅作为养生保健参考作用,不能代替诊疗治病作用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根据自身情况到医疗机构诊治。
2024-08-05
2018-07-10
2022-02-19
2020-07-10
2021-11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