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部分人心中,孩子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,并没有什么烦恼,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很少有人特别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。可实际上,孩子也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,其中以焦虑最为常见。
从中国的相关心理调查研究来看,有焦虑情况的儿童比例高达24.78%。在日常生活中,儿童会遇到多种能够引发焦虑的情境,如学习紧张、被老师或家长批评、当众发言、大型考试等。如果相关情境引起的焦虑程度比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,则会引起一系列异常症状,如恶心呕吐、心慌手抖、烦躁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。若不及时疏导和治疗,那么在以后遇到相似情景时,孩子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,甚至演化成焦虑症等精神疾病。
孩子的表达能力一般弱于成人,因此不善于用言语来准确表述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儿童心理学家发现:绝大多数孩子在焦虑的时候,会采取隐忍的方法来压抑自己;有些孩子则会出现行为上的改变,例如,冲动易怒、失眠、不合群、食欲下降等。当这些表现不够严重和突出的时候,往往难以引起父母的关注。但不可否认的现状是,儿童焦虑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,且具有普遍性强、危害性大、表现不稳定等特点。因此,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、及时对孩子的焦虑进行相应治疗尤为重要。
(如果您是家长朋友,在读完下面的内容后,请适时以恰当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疏解负面情绪)
1.适度宣泄情绪:在出现焦虑情绪时,可以通过合适的渠道宣泄出来,如绘画、游戏、写日记、向家人倾诉等,大哭一场也是很好的渠道。这里尤其想强调,传统教育一直有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的说法,这使得很多男孩子从小就被迫压抑自己的情绪。哭泣不是软弱的表现,情绪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出口。不让男孩子哭,就会将压力和坏情绪困在心底,形成“心理毒素”,不利于孩子的心灵成长。
2.转移注意力:孩子的注意力相对成人而言,更容易发生转移。如果感到焦虑,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,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,比如看看书、打打球、听听音乐、玩玩积木等。但要记住,别通过不健康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,比如过分沉溺于电子游戏、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等。
3.运动及社交:在运动或进行社交时,大脑会分泌内啡肽与多巴胺,这是两种能引发愉悦感的化学物质,能让你开心起来。焦虑时,可以给好朋友打个电话,约着出来玩一会,一起打会篮球、跑跑步、爬爬山、逛逛街、喝杯低糖奶茶、彼此聊聊心事,都能缓解紧张的情绪。
1.父母要适当了解儿童的心理,重视自家孩子的情绪变化,知道有哪些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,如学业问题、与同学相处问题、初次住校等。如果孩子遇到这些问题,请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。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:“小小的孩子哪来的焦虑,都是矫情!”“和同学处不好?这点小事有什么好说的,自己处理吧!”“爸爸当年就是住校,也没不适应啊,你怎么这么娇气”,等等。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,需要父母的呵护。泼冷水只会伤了孩子的心,让亲子关系出现裂痕。
2.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,例如,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、发展个人特长等,同时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。清代思想家、教育家颜元说过:“数子十过,不如奖子一长。”意思是说,数落孩子十个错,其作用不如赞美、奖励孩子一个长处。心理学研究也发现,人的本性都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,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他人的看法来衡量自身的价值,对周围人的评价非常在乎。对孩子而言,赞扬和鼓励如同阳光,能扫除心中的阴霾。记住,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。
3.建立完整和谐的家庭关系。若是父母离异,应特别注意保护孩子,用更多的陪伴与关爱来打消孩子的焦虑不安。
(如果您是家长朋友,在读完下面的内容后,不妨和孩子的老师聊聊,请他也一起呵护孩子的心灵)
1.老师应该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。当孩子有焦虑倾向时,要与孩子及时沟通,及时疏导。如今的学校里一般都有专门的心理老师,如果解决不了班上孩子的心理问题,请及时求助心理老师。
2.老师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,还要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,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。例如,尽量不要用“有色眼镜”看待班里的孩子;对待孩子们要“一碗水端平”,不要对“好学生”和颜悦色,转过头就对“坏学生”疾言厉色;说话要有艺术,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甚至辱骂。这些都是老师的基本素养。
▎有4句“神奇”的话送给家长和老师:
第一句:“太厉害了,今天你又进步了!”
第二句:“来,咱们一起看看,嗯,这道题做得不错!”
第三句:“别急,不是你能力的问题,就是练得少,练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!”
第四句,老师一定是当着孩子的面跟家长说:“真了不起,这个孩子特别有能力,你看看今天这进步……”
严重焦虑怎么办?
若以上方法均无效,孩子的焦虑情绪无法缓解或持续加重,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时,则需到医院寻求更专业的治疗。
医生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,其中的认知行为疗法(CBT)得到了最多的实证支持,可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。在CBT治疗中,医生会教给孩子合适的应对技能,提高应对负面事件的能力。
而当心理治疗困难或孩子的功能受损严重时,则建议使用药物治疗,需密切关注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。
参考文献:
1. 赵绘. 5 - 6 岁儿童社交焦虑与儿童气质类型的关系的研究[D]. 天津: 天津师范大学,2013.
本文来源: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
本文作者:毛梓煜 乔颖
责任编辑:六六
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,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,以及所引用资料(如有)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,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、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。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温馨提示:本文仅作为养生保健参考作用,不能代替诊疗治病作用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根据自身情况到医疗机构诊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