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一条留言,是这样写的:“化验指标都很正常,但胃里就是觉得堵得慌,这是什么毛病啊?”
诸如此类的问题,其实,很难用几个字的留言回复解释清楚,那么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“给胃里添堵”的疾病,看看又有哪些能够解决它的办法?
脾胃病
都说久病成医,而消化系统疾病就当得起这个“久”字。
急症当然得去医院,外感病大多病程都不长,所以,经常反复折磨人的病,就要数脾胃病了。今天胃胀没食欲;明天吃多了反酸;吃凉了胃痛;吃急了打嗝,总之,赶上了哪个小毛病都会让我们着急,不舒服。
久而久之,也就攒下了许多调理脾胃的经验。喜欢中医的朋友,谁家还没有几盒小柴胡颗粒(胸胁苦满,不欲食),保和丸(食积腹胀),理中丸(腹痛腹泻),藿香正气丸(寒食伤胃),补中益气丸(脘腹胀满,时轻时重,喜揉喜按)呢?
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,这种“胃里添堵”的感觉,虽然也属于脾胃系统,但病因却是错杂的,需要在理解上面这些药物的基础上,让自己的思路转个弯,或许就能理解何为痞满了?
痞满
《伤寒杂病论》有言:“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也”。
《黄帝内经·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》亦有载:“北方者,天地所闭藏之域也。其地高陵居,风寒冰冽,其民乐野处而乳食,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”
◎图片由包图网授权
一个“痞”,加一个“满”,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“胃中堵塞”之疾“痞满”,此病的完整描述应该为“自觉心下痞塞,胸隔胀满,触之无形,按之柔软,压之无痛”。这样的描述看起来严谨,但也过于冰冷,其实,想要确定“痞满”之症,只需分辨三个要点。
其一,自己觉得胀闷,阻塞
我觉得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之一,就在于中医是非常尊重个体感受的。
《丹溪心法·痞》:“痞者与否同,不通泰也”“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;痞者内觉痞闷,而外无胀急之形也。”
如果肚子吃的圆滚滚,视觉上就能够看出来,我们会称其为“胀满”,而只是自己觉得胀,觉得堵得慌,我们才会从“痞证”上面思考。
其二,就一个词“不疼”
感觉满闷的地方,没有明确疼痛的感觉,按揉寻找也没有明确疼痛的位置,手下的感觉是柔软,没有包块,没有硬结的。
其三,心下痞
两条相交的线(且不重合),能锁定一个点。
同理,明确的位置,再加上明确的症状,也能锁定一类疾病。
张仲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传达信息的。《伤寒论》言:“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也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”
所谓,心下痞说的就是双侧肋骨、胸骨剑突以下,肚脐以上的位置,满闷阻塞的感觉,而调理的方剂之一,就是半夏泻心汤。
下面,我们就来说说,此类疾病的注意事项以及调理思路。
1
寒热错杂
“柴、芩、姜、夏、参、草、枣”是小柴胡汤。
“连、芩、姜、夏、参、草、枣”是半夏泻心汤。
这两个方子的区别很小,只是黄连与柴胡,干姜与生姜。
这两个方子的区别很大,一个调肝胆,一个养脾胃。
在治痞满的条文中,张仲景,偏偏要多说一句“柴胡不中与之”,提示给的真是恰到好处,就好像评委老师,那句“你再想想”一样的精准。
因为柴胡类方很好用,尤其是遇到烦、满、闷、胀,往来寒热,一会儿饿一会儿饱,这类症状时,我们都会想起那句“但见一症便是”,而直接选择柴胡方加减,这就错了。因为,柴胡类方,病位在肝,此方的满闷是“胸胁苦满”。
半夏泻心汤组成:姜半夏或法半夏12克、黄芩9克、干姜9克、人参或党参9克、黄连3克、大枣4枚、炙甘草9克。
而病位在“心下”的苦满、闷胀、堵塞不适,当然要选善入中焦的“黄连来替代柴胡了”,而之所以用“干姜换生姜”,那是因为干姜辛热之性更强,一方面可以寒热平调,防止黄芩、黄连的苦寒伤阳,另一方面,干姜可以助半夏,温胃消痞,解决“肠鸣下利”的问题。
剩下就是经方中常见的扶正组合“参草枣”,此三者性温味甘,共奏健脾益气,补虚和中,生津液之功,这样的扶正组合既能防苦寒药物伤阳,又可防辛热药物耗伤阴液。
这就是寒热平调、辛开苦降、补泻兼施的“半夏泻心汤”了。
半夏泻心汤主证可以总结为:“心下痞,但满而不痛”“或呕吐、肠鸣下利、或反酸嘈杂”“舌苔腻而微黄”。
◎图片由包图网授权
比如,当我们遇到自己或他人,描述胃里泛堵,不舒服时,先要明确一下,病位摸一摸难受的地方是“胁下”“心下”还是“少腹”,再按一按是否有压痛、反跳痛等等。
如果明确为心下胀满,再排除是否为“食积胀满”,如果是饮食所致,可选择消食导滞类方。
明确为痞满后,若兼见呕吐,或拉肚子,或反酸嘈杂,或呃逆嗳气,舌苔腻或黄腻者,这就是半夏泻心汤证了。
汤剂可以随证加减,成药叫做延参健胃胶囊,是半夏泻心汤加了理气止痛的延胡索。
2
脏寒生满病
我平时不太上网,但偶尔会看一些短视频,可能大数据对我的喜好不太了解,推送给我的视频大多差强人意。
前段时间,我就刷到一条视频,似乎在调侃老一辈的养生理念,内容的核心大概就是说中国人的肚脐上总会长出一块布,从肚兜到盖毯,甭管春夏秋冬,还是寒温酷暑,不变的就是肚子上的那块布。
其实,我真的不明白这样的短视频究竟在吐槽些什么?
“阙”为宫殿或帝王的住所,肚脐即为神阙穴,是心肾交通的“门户”,是“神”居住的地方,也就是“心神”的家,而“家”是一个需要温暖的地方呀,试问有谁喜欢寒冷如冰窖的家呢?
◎图片由包图网授权
所以,给神阙穴保暖是最低成本的养生方式了,而且脾胃为后天之本,脾胃“纳”“化”“腐熟”水谷也都需要温暖濡润的力量。
脾胃“寒”了,满病也就出现了,这种情况较典型的人群,就是“中年发福,只长啤酒肚”,此类人群的饮食情况不用说,大家也都能想的到,海鲜、啤酒、下酒菜,试问哪个不寒凉,哪个不伤胃呢?
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言:“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”其中“满病”说的就是慢性胃炎、胃肠神经官能症,亦指肥胖病所致的啤酒肚、腹部鼓满等问题。
“火艾烧灼为之灸焫”,简单理解就是艾灸的意思。
也就是说冬天胃口不好的人群,胃胀或想要减肚子的人群,可以选择下面这三组穴位,“上脘、中脘、下脘”“关元配气海”“足三里配神阙”,每日一组,交替艾灸,散寒温中,健脾化湿。
3
阳虚,气化不利
除此之外,我相信肯定也会有读者说,我平素工作忙,没时间艾灸怎么办呢?
或者说,我之前确实爱吃水果,爱吃凉的,但肚子时胀时不胀,食欲还挺好,但就是“口干”,就是那种怎么喝水都不解渴的感觉。
其实,这样的“口干”也是脾胃不好的典型表现之一。
罗博士在“大伦书院”中讲解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时,就介绍过这样一个典型的医案“白术解”(点击前方蓝色字体,可自动跳转至相应文章):
说一少年,经常觉得咽喉发干,使劲使劲喝水也不解渴。张诊其脉“微弱迟濡”,当系脾胃湿寒,不能健运,以致气化不升也。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、桂枝尖,方中白术重用两许,一剂其渴即止。
其实,这种“口干”的感觉,用自然界中的雨水循环就能解释。江河湖泊中的水,在热气蒸腾下,上达云层,积累到一定程度,再变成雨水回归大地。
而“口干”就是上达云层的水量不够,而大家本能的觉得那是因为“湖泊中缺水了”,使劲喝水,滋养或者补充津液,都快补的“河水决堤”了,却没有想过,很可能是机体阳气不足,“缺少蒸腾向上”的力量呀。
而张锡纯所用的方子,就是简单的温中健脾,就四两拨千斤的解决了“口干”的问题。
类似的例子,罗博士之前也说过,比如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并不全是阴虚所致,有好多人是阳虚的,就用金匮肾气丸就能解决,这是好多人能解决的。
兵来将挡水来土掩,能解决一时的问题。
所以,我不反对达喜,耐信,吗丁啉,但忙过这一天,忙过这一阵,还请从长计议,留给自己一点点时间,养养心,养养胃,适当的休整,才能蓄积更强劲的动力。
☃文章◎香薷
☃编辑◎香薷
☃审校◎紫叶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温馨提示:本文仅作为养生保健参考作用,不能代替诊疗治病作用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根据自身情况到医疗机构诊治。
2024-12-24
2018-07-10
2021-11-25
2021-11-20
2021-11-22